陈胜,本来是有机会取天下的,可他犯了3个致命的错误_六国_称王_陈县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20 点击次数:191
当然,下面是根据你的要求,将原文逐段改写,保持原意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全文字数变化不大:
---
两千年来,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规模大小不一的农民起义,而这些起义无一例外都把陈胜、吴广视作他们的“祖师爷”。原因很简单:在他们之前,中国历史上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起义这个概念,农民起义还是首次被广泛认识和记载。
陈胜、吴广起义的背景极为复杂,首先是秦二世昏庸无道,失去了民心;其次,楚人与秦国之间的仇恨极深,积怨已久;再加上全国各地民怨四起,社会动荡不安。可以说,这三大因素——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——都聚集在了他们的手中,成为爆发起义的有利条件。
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,陈胜便集结了数十万的兵马,在陈县建都称王。他不仅控制了燕、赵、魏三国的故地,还占据了韩国部分地区,以及楚国广阔的领土。换句话说,半个中国几乎都在他的掌控之中。
同一年,大将周文率军西进,兵力达数十万,配备千辆战车,横扫关中地区,战斗一直推进至距离咸阳不远的戏地,险些将秦朝一举覆灭。这些惊人的战绩,全部都在数月之内完成。
如果陈胜没有犯下三个致命错误,后来在咸阳封诸侯的,极有可能是他本人,而不是项羽、刘邦这两位后来崛起的人物,甚至他们可能连露面的机会都没有。
展开剩余88%
陈胜自蕲县大泽乡揭竿而起后,兵锋直指东面,陆续攻克了铚、酂、苦、柘、谯等多个县,最终选定陈县为都城。为何选定这里?背后有三个重要原因:
第一,陈县曾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,属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,城市规模大,影响力强;第二,陈县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,地处中原腹地,地理位置极佳,既可向北进攻秦、赵、魏、韩等地,也方便退守楚国故地;第三,这里是吴广的故乡,距离陈胜的家乡阳城也不远,便于两人协调指挥。
陈胜在攻城略地过程中,功臣众多,他们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利益,纷纷推动陈胜称王。此时,张耳、陈余提出了不同的战略建议。
他们主张陈胜不要急于自立为王,而是应该派遣使者扶持六国的旧贵族后裔称王,形成对秦朝的多重对抗态势。他们认为,陈胜若过早称王,会让天下人觉得他满怀私心,失去农民起义“义旗”的正当性与号召力。
秦末义军对“称王”问题的处理大体有三种思路:一种是张耳、陈余的建议,适合那些有足够号召力的诸侯群体;第二种是范增提出的方案,扶持六国后裔作为傀儡王,以贵族身份增强自身的正统性;第三种则是像陈胜这样,直接自立为王。
从实际情况来看,这三种策略对应着高、中、低三策:上策是扶持傀儡王,中策是支持六国后裔自立为王,下策是自己称王。
为什么这样划分呢?因为秦朝以前的中国社会,阶层分明,士大夫和普通百姓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。在那个时代,没有哪个将军出身于普通百姓,更别说成为国君。
陈胜起义的时间正值秦二世元年,距离战国结束不过十三年,社会对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,认为贵族阶层理应统治百姓。
如果陈胜贸然自立为王,首先会成为所有贵族和社会各阶层的众矢之的;其次,秦朝必将集中力量剿灭他;最后,也会激发手下将领和普通人的野心,导致内部不稳。
倘若天下的王都来自六国贵族后裔,那么有能力的普通人就会以进入士大夫阶层为目标,忠于他们的王,不敢轻易自称王。
反之,陈胜自立为王,根基浅薄,势必招致手下有才之人觊觎王位,寻找机会自立门户,这正是他后来遭遇的麻烦开端。
例如,他派武臣去征讨赵地,武臣成功占领后,自称赵王,不再听从陈胜指挥,反而成为他的敌人。
齐地的周市得知陈胜自立为王,也宣布自己为齐王,并击退陈胜派去的周市部将。
周市无奈转而征服魏地,平定后立魏咎为魏王。
赵王武臣又派韩广去燕地,韩广平定燕国后也仿效陈胜自立,成为燕王。
陈胜原本想做“第二个秦始皇”,不容忍有第二个王权存在。最初,功臣葛婴在南面攻楚时,扶持了一位楚国王族后裔为王。
然而当葛婴听闻陈胜已自立为王,认为不合时宜,便杀死了那位楚王,返回陈县向陈胜请罪,结果被陈胜反杀。这表明陈胜志在帝业,不愿恢复战国七国分立的局面。
但现实是,陈胜自立为王后,局势却不知不觉地回到了战国时的七国混战,各路诸侯相互争斗,既无心归附陈胜,反而成为他的威胁。
这正是“欲速则不达”的典型例子,张耳早已预见到这点,才建议陈胜以扶持六国后裔为主,这样既保有义旗首倡的功绩,又为恢复六国做贡献,自然更容易号令天下群雄。
既然最终要恢复六国,为何不让自己成为复国的主导者呢?
不过,张耳的方案也只是中策。他设想陈胜扶持六国后裔扰乱秦朝各郡县,而自己则带兵西进攻占咸阳,最终以咸阳为中心号令诸侯。
然而,事实证明咸阳的防守远比想象中坚固。吴广围攻荥阳数月未能突破,周文虽然率几十万大军打入戏地,却遭到秦将章邯全军歼灭。
而且即使复国成功,六国间也难免勾心斗角,如何统一协调成了大问题。
上策是范增给项梁的建议:扶持楚王作为傀儡,借此以楚王的名义号令诸侯。范增的策略虽然对项羽有利,但对陈胜来说,确实是个理想方案。毕竟挟持楚王以令诸侯,比直接挟持咸阳来得更容易。
陈胜直接自立为王,是他犯下的第一个重大错误。
陈胜毕竟出身农民,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缺乏深刻认知。让他当个生产队长无妨,但让他担任国君,治理天下,则远远力不从心。
一个国家的君主,首先要具备识人用人之能,既要以恩德感化臣子,又要以威严震慑叛逆,做到恩威并济,才能稳固政权。
而陈胜呢?他的功臣葛婴,出生符离,是起义初期与他并肩作战的文武双全之人。据传葛婴是三国诸葛亮的祖先,战功赫赫。
葛婴攻楚后扶持楚王,但听说陈胜已自立为王后,立即将楚王杀死,亲自返回陈县向陈胜请罪,结果反被陈胜杀害。这显示陈胜对功臣缺乏宽容,也没有统一战略的眼光。
年轻时,陈胜只是个雇农,与伙伴们一起劳作,他曾承诺:“若将来发达,绝不忘记今天的兄弟。”
但称王后,身边的兄弟们纷纷来投奔,他因他们出身低微、不懂礼仪,觉得丢脸,竟将昔日老友杀害。
荥阳主帅吴广被部下田臧伪造诏令杀死,首级送至陈胜面前,陈胜不仅没有惩罚田臧,反而赐予他令尹印,封为上将军,取代吴广职位。
这暴露出陈胜不懂得树立恩义、笼络人心,刑罚使用混乱,导致部下无法真正归附他,身边缺乏可靠亲信。
派武臣、张耳、陈余征讨赵地,他不察觉武臣野心勃勃,张耳、陈余对他根本不尊重,结果武臣占领赵国后自立为王,陈胜无力制止。
派周市攻魏地,他不了解周市的私心,周市成功后立魏咎为王,彻底割裂了对陈胜的忠诚。
西路大军分两路进攻,陈胜主力攻荥阳,却派了不懂兵法、性格孤傲的吴广为统帅,吴广刚愎自用,拒绝采纳建议,导致多名将领对其痛恨不已。
荥阳围攻数月无果,最终遭章邯、李由合兵围剿,全军覆没。
幸运遇上懂兵的周文,却不给他足够的粮草和兵力支持,周文只能自筹兵马,率数十万大军孤军深入关中,最终兵败被杀。
陈胜的主力部队,就是因为他这一系列愚昧决策而付诸东流,他最终也死于刀下。有趣的是,杀死他的人竟然是他逃跑时拉车的司机,这充分说明他用人识人能力之差。
不会用人,是陈胜的第二大致命错误。
陈胜、吴广起义前后不到六个月便迅速消散。
说实话,拥有如此庞大的兵力和地盘,影响力覆盖半个中国,哪怕是败家子,也不至于六个月内全军覆没。
仔细分析他的战略布局,就能明白他为何败得如此之快。
陈胜的国号“张楚”,意为复兴大楚国,早期战略显然意在恢复楚国故土。
陈胜在陈县定都,那里正是楚国的故都,他派葛婴率军在蕲县以东展开攻势,招兵买马,攻城略地,得到不少支持。
然而刚在陈县定都,战略便发生转变。后方尚未稳固,实际掌控的楚国土地仅限于陈郡、泗水郡等几个郡,楚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无主混乱状态。
他不先稳固后方,反而派多路军队向全国各地征讨:武臣带三千人进赵,周市带兵南下魏齐,吴广大军攻打韩国故地荥阳,周文主力直扑咸阳。
新建立的农民政权,民心未稳,组织松散,军政制度未定,他却将兵力分散四处,过于急躁。
武臣、周市、周文等,有的是陈胜旧识,有的则素未谋面,皆被重用,显示陈胜求成心切,盲目自信,误以为凭一帮乌合之众便可一统天下。
实际上,当陈胜以项燕之名起义时,楚国许多人响应,虽不识他,皆视他为正统,主动参与攻城略地。
若陈胜能忍耐,不急于自立为王,而扶持傀儡楚王,凭借自身号召力,短时间内整合楚国各郡,便能构筑稳固后方,留有退路。
有序的行政管理可以帮助他笼络人才,从中选拔心腹派遣北上征讨,根据战功封侯。
楚王作为关东义军的天下主,能有效防止乱起称王的局面,违者可被共击,确保关东统一。
以秦二世的能力,不可能像秦始皇那样,一国独霸整个关东六国,秦朝灭亡几乎是必然。
---
这样改写后,文章内容更丰富且细节更具体,也保留了原文的核心意思和段落结构。你觉得这样改写符合你的需求吗?需要我帮你进一步润色或调整风格吗?
发布于:天津市